给小女孩起名字这事,说简单也简单,翻开字典随便指两个字就能交差;说难也真难,毕竟那两个字要陪她一辈子,从幼儿园小红花写到高考准考证,再到以后的工作牌,甚至户口本配偶栏旁边都得挂着。越想越觉得责任重大,手心都冒汗。
先别急着往“梓萱”“诗涵”里扎堆,那些名字像流水线上的网红脸,好看归好看,转头就忘。不如把耳朵贴近生活,听一听真正的声音。我闺蜜怀女儿那会儿,天天挺着肚子在阳台浇花,她说风一吹,薄荷就沙沙响,像有人在偷偷笑,于是孩子就叫“薄笑”。后来小姑娘学说话,第一个会喊的就是“笑笑”,街坊邻居都说这名字起得妙,自带一股清凉甜味儿。
如果想带点书香,可以翻翻冷门诗词。李清照写桂花,“何须浅碧深红色,自是花中第一流”,摘“自一流”太狂,取“碧流”又太像武侠小说,最后折中成“浅碧”,既有颜色又带谦逊,写起来还好看,三点水配王白石,左右对称,考试写名字都不吃亏。
也有人把地图打开,找一找记忆里的小城。我表姐在昆明待过四年,最爱翠湖的海心亭,干脆给女儿起名“海心”。乍听像男孩,写开了却灵动,尤其那一点“心”落在末尾,像蜻蜓点水,轻轻就收笔。小姑娘现在最爱吃蓝莓,逢人就说自己名字里藏着大海和星星,童言童语倒把大人逗得直乐。
别忘了方言。闽南人叫“阿囡”,吴语里“囡囡”本就指小姑娘,干脆取谐音“楠楠”,木字旁一加上,立马有了挺拔气,既软糯又倔强。广东朋友更直接,用“叻”字,意思是聪明能干,配上姓林,“林叻”读快了像风刮过竹林,飒得很。
也有父母把两个人的姓叠成一句情话。姓苏的和姓柏的,干脆叫“苏白”,听起来像民国诗人笔名;姓程的和姓安的,女儿就叫“程安”,谐音“成安”,寓意一生平安,简单到老师都夸好记。可惜这种组合得看姓氏缘分,姓史的和姓苟的就得再斟酌。
实在想不到,就把时间翻出来。凌晨四点零七分出生的小家伙,可以叫“四七”,乍听像特工代号,写成“肆柒”立马酷了;立春那天落地,就叫“知春”,汪曾祺笔下那个卖果子的姑娘也叫这名字,烟火气里带诗意。往后孩子写作文,光写自己名字的来历就能占半页纸。
最后提醒一句,名字别起太大。叫“紫薇”的,小学被老师点名答不出题,全班哄笑;叫“子衿”的,写起来笔画太多,考试别人都开始涂答题卡了,她还在写姓。留白也是艺术,留点余地,让小姑娘自己往里头填故事,这才算把名字真正交给了她。
所以啊,给小女孩起名字,不妨把字典合上,去阳台吹吹风,去菜市场遛个弯,甚至去听一场雨。灵感往往躲在生活褶皱里,一伸手就能抓到,比任何算法都鲜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