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次见高先生,是在长沙太平街的一家茶馆。他手里捏着一张皱巴巴的纸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“高氏起名”四个字,旁边还画着各种箭头。他说自己准备给儿子取名字,但翻了三个月的字典,越看越乱。我笑着问他,为什么非得把“高氏”两个字嵌进去?他叹了口气:“祖谱里写得清清楚楚,这一辈必须带‘高氏’做堂号,不然族谱续不上。”
很多人一听“高氏起名”,第一反应是满屏的五行八字、笔画吉凶。可真要落到纸面上,才发现学问远比想象复杂。高先生翻开自己那本发黄的,第一页就写着“高氏肇基渤海,世守忠厚”。短短十二字,把家族的发祥地、做人准则全点透了。起名时,如果不把这条根脉续进去,名字再响亮也像是无本之木。
那天我陪他翻到半夜,宗谱里跳出几个高频字:肇、承、允、懋。高先生眼睛一亮:“‘懋’字有勤勉的意思,可笔画太多,孩子写起来费劲。”我提醒他,现代户口系统对生僻字越来越不友好,与其在笔画上纠结,不如回到“高氏”二字的意象本身——高者,崇也;氏者,根也。名字里只要能把“向上”和“有根”同时带出来,就算成功了一半。
第二天,我们把范围缩小到三个字:高承允。承,是承接祖德;允,是信实允当。再配上单名一个“昕”,取“晨曦初照”之意,既不跳脱族谱,又让孩子写起来顺手。高先生把名字报给族里长老,电话那头沉默几秒,只说了两个字:“可续。”
后来我才明白,所谓“高氏起名”,并不是把姓氏当标签贴在前面那么简单。它更像是一场跨越百年的对话:祖辈把价值观塞进寥寥几笔,后辈在键盘和户口本之间,想办法把那条看不见的线重新拉直。有人用五行补缺水,有人用典故藏家风,但说到底,都是在回答同一个问题——我该如何让一个孩子,既带着家族的底气,又踩得住自己的节奏?
上个月,高先生发微信说孩子上了小学,老师第一次点名就夸“昕”字阳光。他补了一句:“小家伙现在逢人就说,‘高氏’不是姓,是灯塔。”我看着屏幕,忍不住笑出声。原来最好的起名,从来不是玄学,而是把长辈的叮咛,翻译成孩子能听懂的未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