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郝起名字”这个短语,第一次从朋友小郝嘴里蹦出来的时候,我差点笑出声。那天我们在咖啡馆里,他抱着刚出生的女儿,像抱着一颗定时炸弹,满脸写着“我不会”。他说:“哥,我姓郝,得给孩子起个名字,可‘郝’这姓太硬,怎么搭都不顺。”我看着他急得抓耳挠腮,忽然意识到,起名字这件事,对郝家来说,可能比高考填志愿还难。
郝这个姓,单音、去声,自带一股“好”的谐音,听着喜庆,却也容易落入俗套。小郝他爸当年给他起名“郝帅”,本意是“好帅”,结果从小到大,班里男生一见他就喊“好帅好帅”,女生听了直翻白眼。小郝怕女儿重蹈覆辙,坚决不用谐音梗。可不用谐音,又该怎么把“郝”这个姓写出花来?
我们先从字音下手。“郝”读作hǎo,开口呼,干脆利落,后面最好接个柔和的音,软硬对冲。比如“郝安”,一声一安,像石头落进棉花,听着就稳。再比如“郝悠”,带点飘逸,像是把“好”字拉长了一口叹息。小郝摇头:“太文艺,不像我闺女。”
那就换思路,从字形找补。“郝”左边赤,右边邑,赤是火,邑是城,自带烟火气和归属感。小郝老婆是重庆人,爱吃辣,家里火锅味儿一年不散。我提议:“叫郝煊吧,煊字带火,跟‘郝’的赤旁呼应,又有温暖的意思。”小郝眼睛一亮,立刻在手机上查笔画——刚好二十四画,吉利。可下一秒又皱眉:“煊字会不会太旺?我怕她脾气爆。”
起名字最怕过满。太旺的字,压不住;太柔的字,又撑不起。我们兜兜转转,把翻了个遍,甚至查了族谱,发现郝家老祖宗原来叫郝隆,东晋名士,曾当众晒书,潇洒得很。小郝一拍大腿:“那就叫郝书晴!书是传承,晴是开朗,也算跟老祖宗沾点边。”我以为尘埃落定,结果户口登记前一晚,小郝又反悔:“书晴听着像‘属晴’,万一下雨怎么办?”
我差点把咖啡喷出来。原来当爹的焦虑,能把一个理工男逼成玄学大师。最后还是他老婆一句“别想太多,先叫小名”救了场。小名定了“赤赤”,既呼应“郝”的赤旁,又顺口。大名呢?他们干脆留白,等女儿会说话自己挑。小郝说:“万一她长大嫌我们土,还能改。”
听起来像逃避,其实挺智慧。名字说到底,是父母送给孩子的第一个故事。故事讲得太满,孩子没处下笔;留点空白,反而让她自己填色。“郝起名字”这四个字,现在成了我们朋友圈的梗——每当有人纠结起名,就有人调侃:“要不学学郝家,先空着?”小郝也不恼,反而笑:“空着挺好,人生那么长,名字算什么。”
前几天我路过他家,看见门口贴着一张红纸,上面歪歪扭扭写着“郝未晚”。小郝说,这是闺女自己抓阄抓的。“未晚”二字,像是把“郝”的急脾气揉进了从容,也像在说:只要你想开始,永远不算晚。我盯着那两个字看了很久,忽然觉得,这名字比所有精心计算的笔画都动人。
所以啊,下次再有人问我怎么起名,我大概会先把小郝的故事讲一遍。告诉他,别急,别硬凹,先听听自己的心跳,再听听孩子的。毕竟,一个好名字,不是写出来好看的,是过十年、二十年,你喊一声,她回头笑,那一刻你就知道——郝起名字,其实起的是一份稳稳的相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