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要不……我重新给你起个名字吧?”我把手机倒扣在膝盖上,假装随口一说。她正蜷在沙发另一头追剧,听见这话,睫毛抖了抖,像猫耳朵突然竖起来。
“起什么名字?”她没抬头,嘴角却先弯了。
“专属的那种,只能我一个人叫。”我故意压低声音,像在密谋什么见不得光的计划。
给女朋友起名字这件事,我酝酿了快半个月。不是嫌弃她本名不好听,相反,她的名字清清爽爽,写在纸上像一串风铃。可我就是想再给她一个暗号,一个只有我们两个人懂的坐标。就像小时候在课桌上刻下只有同桌才明白的符号,长大了,也想在浩瀚人海里偷偷给她贴一张隐形标签。
我先排除了所有烂大街的“宝宝”“亲爱的”。太轻飘,像一口气就能吹走的蒲公英。也pass掉那些甜到发腻的“小糖豆”“小奶盖”,她虽然爱喝奶茶,但骨子里是个能把螺丝拧出火花的女工程师,太软糯的称呼配不上她。
于是我开始翻字典,从翻到,企图找一颗遗世独立的字。结果越翻越心虚——那些佶屈聱牙的冷僻字,念出来都像在咬舌头。她要是听见我喊“翾翾”,可能会直接把我连人带字典扔下楼。
转机出现在某天加班。深夜十一点,她发来一张实验室的灯管照片,配文:“今天的氙灯亮得像人造月亮。”我盯着那个“氙”字突然来了灵感:Xe,惰性气体,无色无味,却在高压电下发出刺眼的蓝光。多像她啊,表面云淡风轻,内里藏着惊人的能量。
我试探着发过去一句:“以后叫你‘氙氙’好不好?”
两分钟后,她回了一串语音,开头是抑制不住的笑:“你怎么不干脆叫‘氙气灯’?”
我听见背景里仪器滴滴响,像在给这个名字打节拍。
第二天早晨,她顶着黑眼圈出门,却在玄关处突然转身:“氙氙就氙氙吧,但得加条款——公共场合不许叫。”
我点头如捣蒜,心里却想,公共场合我还不舍得叫呢。
后来这个名字像一粒种子,在我们之间悄悄发芽。点外卖时,备注栏填“氙氙的少冰乌龙”;她加班晚归,我在阳台留一盏蓝色小夜灯,像实验室那盏氙灯的迷你版。甚至吵架冷战,我气到摔门,还是忍不住在备忘录里写:“氙氙今天没吃蔬菜,明天得哄她吃西兰花。”
有一次她出差,我在机场隔着人群喊她登机口,脱口而出的竟是“氙氙——”声音被广播盖过去半截,但她还是回了头。隔着口罩,我看见她眼睛弯成两道弧,像高压电瞬间击穿空气,噼里啪啦全是我心跳的回声。
现在,这个名字已经成了我们之间的暗语。它不写在任何证件上,却比所有官方认证都有效。每当夜深人静,我贴着她的耳廓轻轻叫一声,她就自动切换成柔软模式,把白天那些锋利的棱角收进被窝,像氙气回到玻璃管里,安静地发光。
所以啊,给女朋友起名字这件事,说到底不是发明一个称呼,而是偷偷在她身上盖了个小邮戳:此件贵重,须由专属快递员亲自签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