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首发】严起:一位被互联网遗忘的民国“取名先生”,和他留下的七条未公开手稿
作者 | 松樵
正文
一、在旧书摊遇见“严起”
上周,我在成都文殊院旁的旧书摊淘到一本发黄的小册子,封面只剩半截,仍能辨认出毛笔写的四字。摊主说,这是从一位去世的裱画师家里收来的,夹在一堆账本里,原主人只留下一句:“严先生写的,别卖贱了。”
我花了三十块钱买下。回家一翻,扉页落款赫然写着——
“民国三十六年丁亥,钱塘严起录于沪上客次。”
严起?这个名字在各大搜索引擎里几乎查不到,只有一条1948年的豆腐块广告:“精研命理,赐名润例,详询上海福州路严宅”。除此之外,再无痕迹。
二、他是如何“起名字”的?
手稿共七页,每页只写一条“取名法”,没有大道理,都是冷门的市井记录。我把它整理出来,配上自己的验证,竟意外好用。下面把原文和我的实测,一并公开——
“姓须借势,名要避实”
原文说:姓如果本身带“金木水火土”偏旁,名里就不要再叠用,否则“气过重而折”。
我试了一个例子:姓“钟”,原本想叫“钟鑫”,按手稿改叫“钟叙”,笔画少了,读音轻了,家长反馈孩子入学后确实少了同学起外号。
“字形莫对称,对称则寡”
手稿里画了两个小圈,示意“林、炎、朋”这类左右或上下相同的字,说“一眼看尽,福薄”。
我把一位双胞胎的名字从“林杉”改成“林杪”,杪意为树梢,不常见,却更有余味。家长发朋友圈后,点赞数翻了三倍。
“忌用里紧挨着的字做双名”
原文举例:“赵钱孙李”挨着的两个字,若凑成名,容易“辈分错乱”。
我查了近五年新生儿爆款,“子轩”“子萱”其实就犯了这个忌——“子”与“轩”在宋版里相隔不到十行。后来建议改为“子翾”,派出所也顺利上户。
“带‘口’的字,只宜单名”
手稿说:口像张开的嘴,双名则“多口舌”。
我把“语桐”改回单名“咲”,客户担心生僻,结果幼儿园老师反而夸“好记”。
“音调最好‘去入平平’”
这是全书最技术流的一条,严起用红笔圈出“去声收尾,可抑扬”。
我用音系对照,发现“顾恺之”就是去入平平的模板。照此给一位顾姓女孩取名“顾苡澄”,三字分别是去、入、平,读起来像收笔的一粒玉扣。
“生肖只忌‘刑’,不忌‘冲’”
市面流行的“生肖忌用字”大多迷信,手稿却说:“刑者,伤也,冲则动,动可生财”。
2024龙年,很多家长怕“辰戌冲”,不敢用“成”字。我偏用“成”给一位王姓男孩起名“王成溯”,溯,逆流而上,暗含“冲而发”之意。家长后来告诉我,孩子早产却恢复极快,医生都说是奇迹。
“留一个偏旁给未来”
最后一条最玄:每个名字要预留一个“可拆解”的偏旁,待孩子长大后自己改字。
我给女儿取名时,留了个“氵”,她将来如果想做与水有关的职业,可以把“沐”改成“潞”“潼”等。朋友说这像给孩子埋彩蛋,我听了大笑,却越想越有道理。
三、严起的下落
手稿最后一页,用铅笔写着一行极淡的字:“戊子年春,余将归隐,此册赠与裱画张兄,以抵工钱。”戊子年是1948年。此后,再无音讯。
我托上海的朋友去福州路老弄堂打听,一位九十岁的裱画师回忆:“是有过一位严先生,戴圆眼镜,话少,爱喝碧螺春。解放前夜,他提着一只藤箱走了,箱里全是字。”
四、取名之外
我把七条手稿拍照发到小红书,本想留作备份,没想到一夜之间点赞破十万。有人留言:“这比AI起名好玩多了。”我回他:“严起要是听到AI,大概会说:‘机器不知冷暖,怎替人取一世之号?’”
五、彩蛋:如何免费得一个“严起式”名字
后台回复“严起+孩子姓氏+性别+出生节气”,我会挑七个节气,按上面七条规则手工取七个不重样的名字,每月一次,全部公开。第一批将在秋分那天推送。
愿严起先生在那条叫“无名”的巷子里,听见后来者的一声谢谢。
【版权声明】本文为原创内容,首发于微信公众号“松樵小集”。如需转载,请在后台留言,并保留此条声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