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闺蜜群起名这件事,看似随手一填,其实藏着好多小心思。我和三个发小从初中厮混到现在,微信群换过好几次头像,也换过好几次群名。每一次改名,都像给一段时光盖了新戳,提醒我们又走过了些什么。
第一次建群,大家刚上大学,群名简单粗暴——“四人帮”。那会儿觉得酷,后来才发现长辈们一听就皱眉,好像我们随时要闹革命。于是第二次改名,我们把各自的绰号拆开重组,搞了个“鱼丸子&猫耳朵&小笼包&冰阔落”。可爱是可爱,可每次艾特全体都像在点菜,外卖软件都听懵了。
工作以后,时间被切割成碎片,深夜吐槽成了续命仪式。某天加班到凌晨,我随手把群名改成“今天也不想上班俱乐部”。没想到一呼百应,头像齐刷刷换成黑眼圈表情包,瞬间把疲惫笑成了段子。从那以后,群名成了晴雨表:项目黄了叫“甲方退散”,失恋了叫“前任火化场”,发工资那天直接改“富婆茶话会”,仪式感比红包到账还及时。
去年有人提议用缩写,说显得高级。我们翻遍词典凑出“SWAG”——Sisters With Absolute Goals。结果我妈误以为我进了传销,非要我解释Absolute Goals到底卖什么货。笑到崩溃后,我们回归中文,把群名改成“中年少女养生会所”,配图是泡着枸杞的香槟杯,自嘲里带点骄傲:谁规定闺蜜只能聊八卦?我们也能一起研究防脱发和基金定投。
最近流行把地名嵌进去,像“三里屯驻京办”“五角场分场”。我们四个分居不同城市,干脆叫“散装江浙沪”。每次有人在群里喊“今晚视频吗?”,都像在呼叫分散的舰队归港。屏幕亮起那一刻,群名就闪成灯塔,告诉彼此:嘿,不管你漂到哪,这儿永远有你的泊位。
所以啊,闺蜜群起名从来不是任务,是一场接力赛。它把日常的鸡毛蒜皮熬成糖浆,再把糖浆挂进日历,提醒我们——那些笑到打鸣的深夜、哭到鼻塞的烂尾楼、互相转账的江湖救急,都被妥帖收进了一个可以随时改写的名字里。下次想不出叫什么,就把时间地点心情随机拼接,反正闺蜜群最大的规则就是:没有规则,只有我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