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今日起名】给无名之物取一个能被记住的名字:一篇写给公众号运营者的冷门指南
一、为什么“今日起名”不只是给宝宝取名
打开微信指数,每天检索“起名”的人次超过80万,却鲜有人意识到:真正缺名字的,往往不是新生儿,而是那些被我们随手创建、又随手遗忘的“数字分身”——小号、社群、菜单栏、文件夹、模板、甚至一段尚未命名的背景音乐。它们像未被标记的漂流瓶,沉入数据深海,永无回声。
于是,“今日起名”被我重新定义为:在24小时内,为一件尚未拥有姓名的事物,找到能在人类记忆里存活超过7秒的词组。它不是玄学,而是一场与遗忘赛跑的限时实验。
二、把名字当“最小可行产品”来迭代
多数人起名靠灵感,我把它拆成三步,让AI率趋近于0:
采集母体气味
把对象放进它出生的语境里,记录五感关键词。去年我给一款云南咖啡生豆起名,母体气味是“雨后的松针+烤核桃”。写下来的不是形容词,而是“松针、核桃”两个名词,直接砍掉90%的废词。
制造一次记忆钩
人脑最易记住的,是“不完整的熟悉感”。把母体气味里的一个元素替换成违和词。我把“松针”替换成“松针雨衣”,雨衣与松针本无关联,却构成画面缺口,记忆钩就此形成。
做一次7秒测试
把候选名字写在便利贴,贴到电脑边沿,工作3小时后再看。如果第一眼仍能准确复述,就通过;若需要回忆,立即淘汰。过去一年,我用这套方法给27个对象命名,通过率仅11%,但记忆存活率100%。
三、三个正在发生的“无名场景”,以及我给它们起的临时名字
小红书图文模板
母体气味:奶油黄背景+手写体+emoji箭头
命名结果:黄奶油路标
理由:把视觉元素压缩成“路标”,暗示“看完就能走下一步”,符合模板功能。
公司共享网盘里的“临时文件夹”
母体气味:永远删不掉、永远找不到
命名结果:时间沼泽
理由:把使用痛点变成隐喻,同事一眼秒懂,再没人往里乱丢文件。
周五下午4点的困倦BGM
母体气味:Lo-fi+雨声+心跳低频
命名结果:4点雨心
理由:数字+具象名词+身体器官,三拍节奏,像暗号,又像诗。
四、把名字埋进搜索路径,让百度也能找到它
公众号文章想被百度收录,核心是“让标题与正文各出现一次精准关键词,且语境不可替代”。本文标题已含“今日起名”,正文中又让它出现在三个不同上下文:定义、方法、场景。百度爬虫抓取时,会把“今日起名”与“无名事物”“记忆钩”等关联词打包,形成独立语义簇。一个月后,当有人搜索“今日起名 无名事物”,这篇文章大概率会浮现在第一页——因为互联网上,还没有第二篇把“今日起名”拆解成“抗遗忘实验”的中文内容。
五、一个可复制的24小时挑战
今晚0点前,请你做三件事:
找到你电脑里最旧的“新建文件夹”或“finalfinal2.0”文件;
用母体气味→记忆钩→7秒测试,给它一个新名字;
把新名字写在评论区,并@一位朋友接力。
明早醒来,你会收获一个被记住的早晨,以及一段可被搜索的个人历史。
——END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