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一封没寄出的信】
——给那个准备把名字写在门牌上的人
一、
夜里十一点,我关掉电脑,听见隔壁的缝纫机还在响。那是阿岚的第 47 次改名——她做手工旗袍,每换一次布料,就想换一块招牌。她总说:
“名字像第一粒扣子,扣错了,整件衣裳就歪。”
我把它写进笔记,成了这篇小稿的开头。
二、
三年前,我也站在同一条走廊,头顶一盏钨丝灯,手里攥着一张 A4 纸,上面密密麻麻写满“未注册”的汉字。工商局的小姑娘告诉我:
“不能用‘中国’,不能带‘国际’,不能重名,不能……”
我笑着打断她:“那能不能用‘不能’?”
她没笑。我只好回家,把字典翻到“罅”——裂缝的意思,我想缝一条缝,让光照进来。后来还是没用,太难念。
三、
起名不是玄学,是统计学。
我把 1278 个个人工作室名字扔进 Excel:
带“光”的,占 17%;
带“里”“外”“间”这类空间词的,占 22%;
带创始人姓氏或谐音的,高达 41%。
剩下 20% 呢?我打印出来,用铅笔圈出那些连拼音都打不出来的生僻字——它们像地铁末班车上的空座,谁也不敢坐。
于是,我给自己画了一条“三不曲线”:
不用生僻字;
不用行业通称;
不把姓氏直接挂上去。
四、
我真正想讲的,是下面这三个名字的来历。它们没在任何排行榜出现过,却帮主人找到了第一批客人。
迟慢造物
主人:阿青,长沙,做手冲器皿。
“迟”是外公的姓,“慢”是她对泥巴的态度。工商系统里,“迟慢”只重名 1 次,是一间 1998 年注销的搬家公司。阿青说,那就让时间搬回窑火里。开业第三个月,一位上海客人在地图上搜“迟慢”,误打误撞点进来,买了 12 只杯子。
一旬之后
主人:老赵,青岛,写商业计划书。
“一旬”是十天,也是老赵给客户的承诺:十天之后,你能拿到一份可以见投资人的 PPT。名字上线当晚,他在豆瓣小组里发了一个帖子,标题就是“一旬之后,你会感谢今天熬夜的自己”。帖子没火,名字火了,搜索量冲到了百度第 3 页。
野鸽公路
主人:李玫,昆明,拍婚纱旅拍。
“野鸽”是她和前男友在大理捡到的伤鸟,“公路”是逃跑的方向。名字注册那天,她一个人去吃米线,隔壁桌的姑娘在刷小红书,突然抬头问:“野鸽公路是你吗?我想去雨崩拍婚纱照。”那天她收下了第一笔定金,也删掉了前男友的微信。
五、
如果你已经在纸上写了 200 个名字,仍然划掉第 201 次,不妨做一件小事:
把你想用的那个词,放进微信搜一搜,再放进百度,最后放进微博。如果三页之内没有同名同行,恭喜你,你找到了一条裂缝。
六、
阿岚的缝纫机终于停了。
她推开门,递给我一块新布:墨绿底,绣着一只歪脖子的白鹭。
“名字我想好了,就叫‘白鹭略偏’。”
我愣了两秒,笑出声音。
“偏哪边?”
“偏向喜欢它的人那边。”
七、
写到这里,天快亮了。
我把这篇小稿命名为,因为它本来就没有收信人。
如果你刚好在找一个名字,就把它当成一张旧车票——背面空白,正面写着:
“上车之前,先给目的地起个名字,剩下的路,风会告诉你。”
——完——
【附:一枚极小的彩蛋】
在公众号后台回复“裂缝”,我把那张“三不曲线”的 Excel 模板发给你,愿你的门牌比灯亮得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