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名字没起好,后面全是坑。”这是我做自媒体第五个年头,最掏心窝子的一句话。
那会儿平台算法还没这么卷,大家凭心情发视频都能涨粉,我偏偏卡在了第一步——给账号起名字。连续三天翻词典、蹭热点、测谐音,最后憋出一个自以为炸裂的“宇宙超甜喵”,结果后台私信清一色问猫粮链接,压根没人关心我想做的职场干货。
痛定思痛,我把踩过的坑全部复盘,发现自媒体起名字根本不是玄学,而是有一套可落地的公式:场景+人设+记忆点,三者缺一不可。
先说场景。你打算在哪儿跟观众相遇?美食教程就别叫“深夜诗人”,情感树洞也别叫“碳水改造家”。我当时改名叫“下班张老板”,瞬间把“下班”这个高频场景锁死,用户刷到短视频,一看名字就知道“哦,这是教我下班怎么搞钱的”,完播率蹭蹭往上涨。
再聊人设。观众记不住一张模糊的脸,但记得住一张有标签的脸。我给自己的标签是“前大厂卷王”,于是名字里嵌入“张老板”,既接地气又带点江湖气,评论区动不动有人喊“张老板今天摆烂了吗”,互动直接拉满。
最后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——记忆点。好名字必须能在用户脑子里自动播放。我测试过“张老板Talk”“张老板Pro”十几个版本,最终留下“下班张老板”,因为“下班”两个字天然带节奏,念起来像敲两下桌子,哒哒,节奏感有了,记忆点就有了。
当然,不是所有赛道都适合“场景+人设”。做泛娱乐的,可以玩反差,比如“硬核萝莉讲刑法”;做知识付费的,可以升维,比如“北大经济学长”;做本地生活的,直接上坐标,比如“成都吃货小分队”。核心只有一条:让用户一眼明白“你对我有用”。
技术层面也有小妙招。名字别超过六个字,拼音首字母最好不重复,方便搜索。像“下班张老板”六个字,首字母XXZLB,输入法敲两下就能蹦出来;而“宇宙超甜喵”首字母YZCTM,我自己都经常打成“YCTM”,搜索权重直接腰斩。
还有后缀别乱加。官方号可以加“官方”俩字,个人号就别凑热闹,什么“TV”“频道”“工作室”,除了拉长名字,一点加成都没有。真想强调团队,放在简介里比塞在名字里更清爽。
有人问我,现在改名还来得及吗?当然来得及。平台冷启动期有流量扶持,改名后坚持垂直更新两周,算法会重新抓取标签。我去年帮一个做家居收纳的朋友改名,从“小美爱生活”换成“洁癖收纳师小美”,粉丝两周涨了四万,后台全是“终于找到专业收纳号”的留言。
最后说个彩蛋:名字别一次性定死。注册时先想三个备选,A/B测试跑一周,看哪个搜索完成度高,再决定最终版。我当时就是靠这招,把“下班张老板”从备选里捞了出来,另外两个早忘了叫啥。
所以,别再对着空白昵称框抓耳挠腮了。把场景、人设、记忆点写在纸上,排列组合,挑最顺嘴的那个。名字起对了,账号就成功了一半,剩下的一半,交给内容和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