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哎呀,名字到底怎么起啊?”
每次帮朋友想酒楼名,我都会先冒出这句口头禅。其实起名这事儿,说玄也玄,说简单也简单——只要抓住三个核心:好听、好记、好讲故事。今天咱们就掰开揉碎聊聊,怎么让你的酒楼一亮相就自带流量。
很多老板一上来就翻诗经、宋词,结果“云梦轩”“听雪堂”满天飞,好听是好听,但顾客根本记不住。我习惯先做三个灵魂拷问:
主打菜系——是川菜的热辣,还是淮扬的温婉?
目标客群——商务宴请?游客打卡?还是街坊食堂?
地段气质——古城巷子?CBD玻璃幕墙?还是景区门口?
比如在成都宽窄巷子,我见过一家只做家常川菜的馆子,干脆叫“回锅·一瓢油”,土味里带点俏皮,游客拍照发圈都省得加滤镜。
宋朝的“七十二家酒楼”早就玩过花活:
梨园——一边听曲一边吃酒,文艺buff叠满;
松鹤楼——直接把山景当包厢,天然网红打卡点;
杏花村——用杜牧的诗“借”了千年IP,免费广告打到今天。
放到2025年,这招依然好使:
谐音梗:福州人爱吃的“福满楼”,听着就像“福满楼”,谁不想讨个好彩头?
诗词梗:苏州太湖边一家湖鲜店,取名“近水楼台”,既点题又诗意,大众点评一搜,全是“果然先得月”的点评。
我曾帮长沙一家夜宵摊起名,老板死活想要“高端”,我劝他:“夜宵的魂是烟火,不是高冷。”
最后定了“老马嗦螺”,配上一句slogan“今晚嗦螺,明早嗦粉”,开业三个月排号到200桌。
有时候,俗到极致就是雅——“老地方”“兄弟酒楼”“胖妹川菜”,反而让顾客觉得亲切。
加动词:
“趁热”“开涮”“举个栗子”——动作一出,画面感就来了。
撞色反差:
古风装修+现代词,比如“唐朝外卖”;或者极简门头配长名字“我们家的菜不咸”,一秒抓眼球。
留悬念:
“第二食堂”——顾客会忍不住问:“那第一食堂是谁?”话题度直接拉满。
生僻字慎选——顾客打不出字,外卖平台都搜不到你。
别碰瓷大牌——“全聚德·PLUS”这种擦边球,投诉函比顾客先到。
先搜商标——微信小程序“商标查询”动动手指,省得半年后被迫换招牌。
写一行菜名:剁椒鱼头、脆皮乳鸽、干炒牛河
写一行场景:江边、雨夜、老友重逢
写一行情绪:辣到流泪、鲜到眯眼、醉到拍桌
把三行里最有画面感的词拼起来——
“夜江剁椒”“雨落脆皮”“老友干炒”……
总有一款,能戳中你。
起名这件事,说到底,是让顾客替你说出那句“这家店有点意思”。
所以,别急,先让名字在舌尖滚一滚,自己都想再去一次,才算成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