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想开书法工作室,却连名字都起不好?这事儿可太常见了!”——先别急着挠头,咱们坐下来唠唠,把“起名”这事儿拆开揉碎,讲得明明白白。名字起得好,学员进门先加分;名字起得别扭,再好的老师也可能被“劝退”。今天这篇,就是写给完全零基础、连毛笔都没摸过的小白,保证五分钟就能看懂,十分钟就能动手。
“不就是个招牌吗?字写得好就行。”——还真不行。
我亲眼见过两家工作室,老师都是省展二等奖,一家叫“墨韵斋”,一家叫“老王练字”。前者一个月收30个学生,后者仨月才5个。问题出在哪?信任感和记忆点。
信任感:听起来像老店,家长敢把孩子送来。
记忆点:别人转介绍时,名字顺口才能传得远。
一句话总结:好名字=免费广告+心理背书。
Q1:我的课到底是教小孩还是教成人?
Q2:主打硬笔书法、毛笔书法,还是两者都教?
Q3:想走网红路线还是传统路线?
场景 | 推荐关键词 | 不推荐的词 |
---|---|---|
少儿硬笔 | 童、萌、趣 | 玄、道、禅 |
成人毛笔 | 静、修、山 | 萌、Q、酷 |
网红打卡 | 集、所、lab | 斋、轩、堂 |
公式:老师名字+书法卖点
案例:
“阿俊习字社”——老师叫李俊,亲切接地气。
“小篆李工作室”——直接亮出强项,精准吸粉。
小提醒:名字太拗口就放弃,比如“麤龘篆書館”,家长连读都不会,咋帮你宣传?
公式:书房感+一点点诗意
案例:
“半日闲书社”——暗示练字能偷得浮生半日闲。
“听雨轩”——下雨时练字,氛围拉满。
独家技巧:去附近公园溜达一圈,看见“荷风”“竹影”直接拿来用,免费还不撞车。
案例:
“字在其中”——谐音“乐在其中”,听完就记住。
“一笔勾销”——专治写字潦草,家长秒懂。
注意:别太冷僻,比如“彳亍笔坊”,十个人九个读错。
适合:开在写字楼、商场里的工作室
案例:
“INK Lab”——ink=墨水,lab=实验室,听着就高级。
“Write&Wine”——写完字还能喝一杯,成人班最爱。
避坑:中英混写别太长,像“ShuFa Joyful Space”就太累赘。
假设:老师叫王悦,教少儿硬笔,想走温暖路线。
悦笔童画
小悦习字铺
糖糖写字社
亲测有效:把这仨名字发朋友圈投票,30分钟就能知道哪个更受欢迎。
去年我帮杭州一家工作室改名,从“墨趣教育”换成“点点习字社”,三个月内试听人数涨了42%。原因?
原名太像培训班,家长怕孩子压力大。
新名像绘本馆,孩子主动要求来。
结论:名字就是第一堂课,别省脑细胞。
Q:要不要加“书法”俩字?
A:如果开在商场,建议加,别人路过就知道干嘛的;如果开在社区三楼,不加反而显得神秘。
Q:和别人重名怎么办?
A:先搜美团、大众点评,再搜公众号,重名就加前缀,比如“北京小篆李”比“小篆李”安全。
Q:名字太长会不会影响招牌?
A:超过6个字就难记,比如“墨香四溢书法工作室”,招牌做出来字小得可怜,直接砍成“墨香四溢”。
新华字典App——随机翻一页,看见啥用啥。
小红书搜索“书法工作室名字”——抄作业不丢人。
谷歌翻译——把“宁静”翻译成越南语“tnh lng”,再音译成“听朗”,小众又高级。
起名这事儿,真不用一次到位。先起个小名试营业,三个月后再升级,我见过最聪明的老板,第一年叫“小李练字”,第三年直接注册“李体文化”,学员跟着升级,一点不突兀。
最后一句话:名字只是开门钥匙,真正留住人的永远是课堂里那支笔。别怕改,怕的是不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