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正文】
一、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文章?
过去六年,我帮过上千位父母、创业者、写作者取名。每一次,我都发现大家卡在同一个地方:
——不是不会查字典,而是不知道“什么才算一个好名字”。
于是,我干脆把自己书房里真正翻过、划过、贴满便签的起名书摊了一地,筛掉那些拼凑五行、重复典故的“快餐书”,只留下5本几乎没人提、却让我脊背发凉的冷门作品。
如果你正为宝宝、猫、公司、小说角色甚至一棵树取名,这份私人清单可能刚好救急。
二、5本冷门起名书,每一本都能让名字长出牙齿
作者:黄永武|台湾三民书局·绝版影印
为什么选它:
· 作者用“训诂”这把考古铲,把每个字的甲骨文、金文、小篆、隶书全扒开给你看,像拆盲盒。
· 最绝的是“音义共振”理论:同韵母的字放在一起,会自动产生情绪磁场。比如“汀”“聆”“泠”同时出现,像一汪水在耳边晃。
· 冷门到什么程度?豆瓣条目只有13人读过,我手里的这本还是从一位台湾老教授手里换来的,扉页还留着他的铅笔批注。
用法示范:想让孩子名字里有“安静的力量”,却不想用“静”“宁”这类高频字,翻到P147,“澂”字映入眼帘——水静止而清,读音又轻,像按下世界静音键。
作者:茂吕美耶|广西师大出版社·理想国
为什么选它:
· 你以为日本姓氏只是“佐藤”“铃木”?其实每一个姓背后都有一张江户时代的地图。
· 书里整理了2000多个罕见姓氏的语源,比如“八月一日”——古代稻作庆典的日期,化作家族符号。
· 把这套“风土→姓氏→故事”的叙事学迁移到中文起名,立刻摆脱“烂大街典故”。
用法示范:给民宿取名“小满里”,灵感来自日本姓氏“小満”,但嫁接了中国节气,客人在前台听到解释时眼睛会亮。
作者:廖文豪|北京联合出版公司
为什么选它:
· 它不是起名书,却是我见过最好的“偏旁部首思维导图”。
· 作者把同源的45个“水”部字画成一棵枝丫横生的树,一眼看出谁清澈、谁湍急、谁暗藏漩涡。
· 当你想表达“温柔而坚定”,只要沿着这棵树摘三片叶子,就能组合出一个从未被注册过的名字。
用法示范:小说里的女二需要“看似柔弱实则锋利”,我选了“潋”+“桉”=“潋桉”,水边刀刃之意,读者以为是原创,其实有据可循。
作者:郑张尚芳|商务印书馆
为什么选它:
· 这是本学术书,却像一本“韵母情绪词典”。
· 作者用实验语音学证明:开口呼“a”让人联想到宏大,齐齿呼“i”自带纤细感,合口呼“u”则显醇厚。
· 起名时只要把想要的情绪先翻译成“口型”,再去字典里筛同韵字,命中率奇高。
用法示范:品牌需要“可靠又亲切”,锁定“u”韵,从“朴、初、朴、沐”里挑,“沐”胜出,因为左边还有三点水的温柔。
编者:敦煌研究院|甘肃教育出版社
为什么选它:
· 冷门到连ISBN都没有,只能去敦煌市博物馆小卖部碰运气。
· 收录了唐五代时期敦煌百姓的真实姓名:佛奴、再昌、住子……像把一整个时代的呼吸装进口袋。
· 最震撼的是“小名+身份”结构,比如“马三娘子”“押衙索再晟”,读来像电影片头字幕。
用法示范:给游戏NPC取名“押衙李再晟”,玩家以为是编剧原创,其实是一千年前戍边将士的真名,历史感瞬间拉满。
三、如何把书里的“冷门”变成名字的“热门”
读音优先:先确定想要的情绪,再去书里找同韵字,避免生僻到无法注册户口。
场景还原:把字拆回甲骨文或生活场景,想象它第一次被造出来的早晨。
留白测试:把候选名字写在纸上,隔三天再看,如果仍能读出故事,就及格。
四、彩蛋:我的“起名避坑”便签
· 不要用里被用滥的句子,除非你能挖出第二重意象。
· 避开“网红字”排行榜,比如2018年后的“梓”“涵”“睿”。
· 双声叠韵看似可爱,实则难记,除非你是写童话。
五、写在最后
一个好名字,应该像树洞,让听见的人忍不住把耳朵贴上去。
上面这5本书,就是我用来凿树洞的小刀。它们不吵不闹,只是静静躺在书架角落,等着被你翻开。
如果你也翻到某一页突然心跳加速,别惊讶——那是汉字在对你眨眼。
【互动】
你手边有没有一本“除了自己没人知道”的起名秘籍?留言区交换,也许下一个惊艳的名字就诞生在两条留言之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