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车行起名字这事,说简单也简单,起个朗朗上口的就行;说难也真难,毕竟得把品牌调性、服务特色、甚至老板的脾气都得揉进那两三个字里。我见过太多老板,装修时一掷千金,却在临门一脚的名字上卡壳,结果门头上的喷漆都干透了,营业执照还空着一栏。
先别急着翻字典。先问自己三个问题:卖什么车?卖给谁?想让他们记住什么?如果你主打新能源,就别把“油”“柴”这类字眼塞进去;如果客户是小镇青年,“尊”“爵”就显得端着;想强调售后靠谱,“养”“护”比“驰”“腾”更贴心。一句话,名字得先对人,再对车。
接着,把竞品列一列。隔壁那条街如果已经有“顺驰”“骏腾”,你就别再往“驰”“腾”上靠,同质化只会让客户记串。可以换条思路,用方言里的“得劲儿”“攒劲”,或者用本地人才懂的梗,比如成都人看到“巴适车集”会会心一笑,外地人却也不会觉得突兀。
再往下,试试把数字和动词玩出花。“一路发车库”把吉利话嵌进去,“三公里车社”暗示随时上门试驾,“兜风车行”干脆把场景画出来。别怕口语化,口语才能传千里。我一个朋友在重庆做二手车,招牌直接写“要得嘛车场”,土味冲天,结果抖音话题播放量三千多万——土到极致就是潮。
如果走高端路线,也别硬凹英文。与其生拼“Luxury Auto”,不如从古文里借气。“骓驿”二字,既有项羽坐骑的刚烈,又带驿站的周到,配上篆体门楣,瞬间把秦汉风骨拉进电动时代。客户不一定读得出“骓”,但一定觉得贵——这就够了。
最后提醒一句,起完名先别做招牌,喊三天试试。早会上让员工大声念,门口保安听着顺不顺耳;朋友圈发个小投票,看看有没有人打错字。如果三秒内没人问“第二个字念啥”,这名字才算真正落地。毕竟车行起名字,归根结底是让人把车开来,而不是把字典翻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