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娃起名,其实比写论文还烧脑。翻开觉得太飘,翻又嫌拗口,最后全家投票,爷爷一句“就叫富贵吧”,直接把客厅气氛降到零下。眼看出生证明就要打印,我连夜把“起名1518”这串数字输进搜索框,没想到跳出来的第一条,不是广告,而是一段话:名字是孩子的第一个社交名片,也是父母给世界递出的名片。行,那就让1518来救场。
别以为1518只是冷冰冰的数字,它背后有一套民间老算法:1代表独一无二,5象征五行平衡,1再次出现,提醒别把重名率拉满,8自然是发,但这里更多指“发达的是人生,不是银行卡”。我第一次把这逻辑讲给媳妇听,她正抱着肚子吃酸奶,听完点头:“有点意思,比爷爷的张富贵靠谱。”
打开起名1518的页面,没有花里胡哨的转盘,也没有“AI大师”跳来跳去,只有三行填空:姓氏、性别、出生时辰。我老老实实输入“李、女、卯时”,点击生成,屏幕像老式打印机一样,咔哒咔哒列出十二组名字。排在第一的“李澄苒”,解释只有一句话——“澄为水净,苒为草木盛,既干净又疯长”。我念了两遍,舌尖像掠过一条清凉的小溪,媳妇突然抬头:“就它了。”
第二天去上户口,工作人员把名字敲进系统,抬头问:“这字念rǎn?挺少见。”我笑笑:“少见才好,省得开学第一天老师一点名,半个班站起来。”回家路上,我把出生证明塞进文件袋,忽然想起1518页底还有行小字:名字不是保险箱,却是一把钥匙,至于门后是什么风景,得靠孩子自己推。那一刻,数字不再神秘,它只是一个引子,把我们一家从“张富贵”的泥潭里拉出来,给了小姑娘一个清清爽爽的开始。
后来亲戚朋友问谁起的名,我都说网上随便找的。他们不信,非要链接。我干脆把“起名1518”打在备忘录里发过去,附上一句:别神话,就当工具书,真正的点睛之笔,是你读到某个释义时,心里那一下“就是它”的悸动。毕竟,算法能算五行笔画,却算不出父母听见孩子名字时,眼角会不会突然发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