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名字钉在命运里:一门正在消失的「固定字起名」手艺
【正文】
一、写在前面:没有生辰八字,只有一个字
在杭州河坊街尽头,有一家连招牌都没有的铺子。门口挂着一块生铁,铁上只錾着「一字定名」四个字。铺主姓顾,七十有八,耳背得厉害,却能在嘈杂的巷子里一下子分辨出谁家孩子来求名——因为他只问一句话:
“祖上留字了吗?”
祖上留的,就是所谓“固定字”:或是一辈人共用的偏旁,或是家谱里早已写定的某个字。顾老不接别的活儿,他只干这一件——把那个被祖宗钉死的字,变成孩子此后八十年的吉利符号。
这手艺,行内叫「固定字起名」。
二、家谱里的钉子户:固定字从哪儿来
辈分字:
最普遍的是“字辈诗”。孔府后裔的“希言公彦承,宏闻贞尚衍”无人不知,小户人家的五言绝句同样有效。轮到哪一辈,就必须把那个字嵌进去,像火车挂钩,一节扣一节,谁都跑不了。
五行补缺:
如果家谱没规定,就由族里德高望重的先生按五行来“钉”。例如这一辈缺水,就统一用“氵”偏旁;缺木,就全用“木”部。孩子落地之前,五行早已写在族谱空白处,只等填名。
祖训单字:
最极端的一种,是祖先只留一个字,无论男女、无论排行,统统得用。顾老见过最绝的一户,姓刁,祖上只留下一个“舌”字。刁舌某、刁舌某某,叫起来像在吵架,却无人敢改。
三、钉进去容易,拔出来要命:固定字的生死劫
固定字像一枚钉子,把个人牢牢钉在家族坐标里,却也带来三重劫难:
读音劫
“郗”字辈遇上广东妈妈,粤语的“郗”读成“黑”,孩子上学第一天就被起了外号“黑板”。
五行劫
族里规定这一辈从“火”,可孩子八字本就火炽,名字里再塞一个“焱”,差点烧成肺炎。顾老的解法是在第三个字上做水文章:焱+霖,水火既济,才平了局。
性别劫
“德”字本是中性,可落在90后女孩身上就显得老气。顾老把“德”拆开,左边“彳”留作偏旁,右边“悳”古写换成“婧”,既守了祖字,又显女儿态。
四、顾老的三把刀:拆、借、藏
固定字不可违,却能被“修饰”。顾老的办法说起来像木匠活:
拆
把固定字拆成偏旁或部件,再重组。例如“贵”字必须出现,就拆出“贝”做底,上面换成“璟”,既见“贵”影,又生新义。
借
借音不借形。固定字是“寿”,孩子八字忌“寸”形,于是用“受”——同音不同形,祖宗听了点头,八字先生也闭嘴。
藏
把固定字藏进第三个字的一半里。曾有一例固定字“龙”,顾老把“龙”藏进“龚”字下半,再配一个草头的“蓉”,女孩名叫龚蓉,外人只觉文雅,看不出祖字痕迹。
五、尾声:钉子还在,只是无人再钉
顾老的手艺无人继承。儿子在阿里写代码,嫌这行当“不够扁平化”。最后一位徒弟去年改行去卖奶茶,说“起名太慢,不如卖茶快”。
如今来求名的年轻父母,十有八九要先问“能不能不用固定字”。顾老也不恼,只把祖上留下的字用铅笔轻轻圈起,再递回去:
“不留也行,只是这根钉子一拔,你们的族谱就散页了。”
【附录:如何自己“合法篡改”固定字】
如果你家也有固定字,却想给孩子留一点呼吸感,不妨试试下面三招——
查异体字
固定字“善”太老气?康熙字典里写作“譱”,下部“誩”拆开就是双“言”,可做“婧”或“靖”。
用古音假借
固定字“光”,上古音同“唐”,于是“唐”字入名也算守规矩。
偏旁换性别
固定字“福”显土,可把“礻”换成“女”成“姇”,女名立刻轻盈。
——完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