给许宝宝起名这事儿,说简单也简单,拿本字典随手翻两页就能凑出一个;说难也真能把人逼到凌晨三点还在手机备忘录里来回删改。许家这一辈的“宝”字已经定好了,长辈们图个“掌上明珠”的彩头,可真正落到纸上,才发现“宝”字太稳,像一碗没加盐的白粥,得靠后面的字来提味。
先别急着往辞海里扎猛子,把“宝”字的音律掰开揉碎听听:第三声,开口小,尾音短,后面要是再配个闭口音,读起来就憋屈。所以第二字最好挑阳平或去声,像“航”“砚”“瑶”这种,一扬一顿,喊起来才响亮。许爸是苏州人,吴侬软语里藏着对水乡的执念,他偷偷把“澄”“溯”写进草稿,被许妈一句“笔画太多,以后老师罚写名字别哭”给否了。
许妈更实际,掏出手机查了近年户籍数据,发现“宝轩”“宝辰”重名率高得吓人,果断pass。她盯上了“珩”——王字旁,和“宝”同宗同源,指古代玉佩的横玉,小众又带书卷气。可姥爷敲敲桌子提醒:玉虽美,易碎,孩子将来要是摔了碰了,心里不免犯膈应。老爷子一句话把全家拉回原点。
最后还是二姑家的表姐给出灵感。她在博物馆做策展,说最近新到一件唐代金铤,上面錾着“宝相”二字,宝相花寓意吉祥,又是佛教里“庄严”的意思。家里人越念越顺口,“相”字拆开是“木”和“目”,既有草木葱茏的生机,又有目光澄澈的期许。许爸连夜查了,“相”本义是“省视”,引申为“辅佐”,暗合了许家希望孩子既能审视自我又能帮扶他人的心愿。
定下“许宝相”那天,姥姥抱着刚睡醒的小家伙,对着窗外新开的凌霄花教她念名字。三个字落在初夏的风里,像一串叮咚作响的玉磬。后来上户口,民警都多看了两眼,说这名字不俗。其实哪有什么天机,只是把家族的温度、父母的私心、长辈的忌讳,连同对未来的想象,一起揉进了一个小小的符号里。
现在回头看,起名哪是翻字典,分明是把一家人最柔软的期待挑挑拣拣,缝进两三寸的笔画里,再交给时间去慢慢熨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