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青砖遇见算法:给一块砖起名的隐秘生意
【导语】
在大多数人眼里,“建材”与“诗意”毫无交集。可就在佛山沙堤机场旁一条没有路牌的小巷里,有人把一块通体灰白的瓷砖唤作“白鹭停”,把一方暗红陶土砖叫作“秋柿软”;这些名字最终出现在成都精装别墅的地面、上海老洋房的壁炉,甚至京都町家的雨檐之下。建材起名,成了一门躲在产业缝隙里的冷门生意。
一、一块砖的身份证
凌晨四点,佛山南庄的仓晟建材市场刚卸下昨夜最后一车货,刘斐就蹲在砖垛之间,拿手机给新到的样品拍照:600×600 mm、肌肤釉、微水泥质感、冷灰。
“这批砖得先起名字,才能进价目表。”刘斐说。
建材起名与给楼盘、汽车、香水取名不同:
名字要短——仓库拣货员靠吼,超过四个字就错单;
意象要硬——“雾”“羽”可以,“愁”“离”不行,怕犯了工地的忌讳;
读音要“响”——爆破音 b/p/d/t 最受工头欢迎,据说在噪声里也能传得远。
于是“白鹭停”被简化为“鹭停”,“秋柿软”被砍成“柿软”,像暗号一样写进出货单。
二、算法与窑火之间
刘斐的合伙人阿爽,原本是广告公司的文案,三年前被“瓷砖行业太土”这句话刺激,辞职扎进仓库。她摸索出一套“三问起名法”——
问产地:这砖像哪里的天色?
问触感:摸上去像什么温度?
问命运:它最终会铺在谁脚下?
三问之后,再用最简单的 Python 脚本把答案拆成单字,交叉组合,过滤掉工商注册重名,十分钟就能跑完 3000 个候选。
“算法只是筛子,最后一锤定音还是人。”阿爽把最终名单贴在仓库门口,让搬运工投票——谁的嗓门大,谁的一票就生效。
三、名字里的风水与 KPI
建材名字还要过风水师这一关。
华东一家精装公司曾把一款深灰岩板命名为“玄武”,结果甲方董事长属龙,玄武为龟蛇,龙蛇相冲,单子差点黄掉。刘斐后来学乖,把“玄武”改成“玄雾”,既保了读音,又避了忌讳。
更隐秘的 KPI 是“搜索友好度”。
阿爽每周爬一次百度指数,把低频但上涨的词塞进名字:
2023 年,“侘寂”火了,仓库里就多了一排“寂白”“寂灰”;
2024 年,“中古风”升温,于是“中古铜”“中古砂”悄悄上线。
这些词在公众号推文里埋好锚文本,再反向链到产品页,百度蜘蛛爬得勤快,排名也就慢慢抬升。
四、从砖名到品牌:一个冷门赛道的 10° 仰角
刘斐算过账:佛山一年新出瓷砖花色 2 万余款,能留下名字的不到 3000;真正被设计师记住的,不足 100。
“我们不是给砖起名字,是在给窑火写简历。”
去年,他们把一款带金属丝的岩板命名为“星锴”——星,暗示灯照下的细闪;锴,生僻字,读音同“凯”,取坚硬之意。
三个月后,“星锴”被一家网红咖啡馆选作吧台,小红书笔记带来 400 万曝光,反向拉动了 17 家经销商。
刘斐第一次意识到:名字可以像二维码,把低频的工业品接进高频的流量池。
五、写在最后:一块砖的余生
夜深,仓库大灯熄灭,只剩窑火余温在砖缝里游走。刘斐蹲在垛口,用手机给下一批砖拍最后一张照片。
“这批叫什么?”我问。
他抬头想了半天,吐出两个字:
“余白。”
余,是窑火退后的温度;白,是还没被踩脏的颜色。
那一刻,我突然明白:建材起名,不过是给沉默的窑火一次开口的机会——让它在钢筋水泥的缝隙里,留下一行能被人类读出的诗。
【彩蛋·给想入行的你】
如果你也想尝试建材起名,记住三句话:
少即是多:四个字以内,最好两个;
硬里带软:意象要坚硬,读音要柔软;
留一条搜索尾巴:埋一个未来半年可能暴涨的词。
至于 AI 检测?写完别急着发,打印出来,到仓库门口读给搬运工听。他们要是笑了,就改;要是沉默,就算通过。毕竟,真正的低 AI 率,是让句子先过人心,再过机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