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氏起名这门手艺,在老一辈人眼里跟做木匠活差不多,都得靠一把老刀慢慢削。我跟着常家大爷跑过几次乡下,亲眼见他坐在炕头,面前摊着泛黄的,旁边是红纸、毛笔、一碗清水。他先问孩子生辰,再掐指算五行,嘴里念念叨叨,像跟看不见的人商量。纸上的字一个个蹦出来,带着墨香,也带着庄稼人对未来的盼头。
常氏起名最讲究的是“音形义”三位一体。音得顺,喊起来不硌牙;形得稳,笔画不能头重脚轻;义得深,最好一句俗语里藏着三层意思。大爷说,好的名字像老井里的水,越咂摸越甜。比如给属羊的女娃起名“常芮禾”,芮是草初生的样子,禾是粮食,合起来就是“草肥粮满”,听着就踏实。要是男娃,五行缺火,就补个“煦”字,煦日和风,既补上火的缺口,又不至于太燥。
外人常以为常氏起名就是翻字典挑漂亮字,其实里头有暗扣。大爷把翻得卷了边,可真正落笔时,往往先问爹娘的小名。他说,孩子的根在父母嘴里,名字得跟这份根呼应。有一回,孩子爹小名叫“铁栓”,大爷就取了“常砚舟”,砚是石,舟是水,石沉水底,铁栓变舟,既压住命里太硬的煞,又留了一线远航的盼头。孩子娘听完,眼泪唰地下来,说好像看见自家那口子从庄稼汉变成了撑船的先生。
到了我们这代,常氏起名也跟着上网。大爷学会了用拼音输入法,把康熙字典装进iPad,可流程一点没变。他还是在屏幕上手写,因为“手写有温度”。年轻人爱在名字里塞英文音译,大爷不反对,只提醒别把根丢了。去年给一对海归夫妻的孩子起名“常溯”,溯是逆流而上,也是英文“so”的谐音,洋气里带着倔劲儿,小两口乐得合不拢嘴。
我常想,常氏起名到底图个啥?大爷说,图的是把说不出口的念想,安进两三个字里,让孩子带着走。名字是长辈给的第一件行李,轻飘飘一张纸,却装着秤砣般沉甸甸的爱。等孩子长大,走到天南海北,听见有人喊他一声,就能想起老家的炊烟、炕头的热乎气,还有那个坐在门槛上,用毛笔蘸清水写“平安”二字的常家大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