郭孩是谁,郭孩个人资料,郭孩最新动态,郭孩事件真相解析

日期: 2025-09-17 19:20:02 来源: 网友投稿

标题:郭孩:一条被黄河改道写错的姓氏,两代“河捞人”的百年漂流

郭孩是谁,郭孩个人资料,郭孩最新动态,郭孩事件真相解析

作者 | 赵盐

首发 | 微信公众号「河声」

正文

1982 年 7 月,黄河在濮阳习城滩又一次撕开北堤。
洪水退后,滩里留下一口乌黑的柏木棺材,像一条搁浅的大鱼。棺材盖早被冲掉,里头并排躺着两具白骨:一个老人,一个少年。老人右臂扣着少年左腕,像要把他拉出水面。
当地人说,老人叫“郭孩”,少年也叫“郭孩”。
这不是撞名,而是他们本来就没有第二个字——家谱里写得清楚:
“凡河决失谱者,即以‘孩’为氏,示不忘本。”
黄河每一次改道,都会诞生一批“郭孩”。他们共用一张断代的家谱,共用一块被泥沙磨平字迹的木牌,共用一口随时会被洪水冲散的棺材。

我第一次听到“郭孩”这个姓,是在 2019 年冬天。
那天,郑州北郊的沙口路刚通暖气,我在旧货市场淘到一块榆木洗衣板。板子背面,有人拿烧红的铁条烙了一行歪歪扭扭的小字:
“郭孩 1958 立”。
卖板子的老太太说,她爹叫郭孩,板子是她娘当年在花园口捞的。
“捞的?”
“嗯,黄河退水,一夜间漂来整垛的房梁、桌椅、死人。我娘踩着冰碴子,捡了这块板子。”
老太太把板子翻过来,木面已经被衣服磨得发亮,像一块温润的骨。
那天,我花 30 块钱把板子扛回家,顺手发了个朋友圈。没想到,后台一下跳出几十条私信——
“我姥爷也姓郭孩!”
“我奶奶的嫁妆箱子写着‘郭孩 1933’!”
“我爷爷说,只要洪水一过,滩上就会多几个姓郭孩的孤儿。”
这些留言像一根根细线,把我拽进了一条被官方志书漏掉的人群暗河。

2020 年开春,疫情最凶的时候,我戴着口罩去了封丘县应举镇。
镇口立着一块新修的石碑:“黄河最后一次北徙纪念”。
碑后是一片苹果园,果农老郭正在剪枝。听说我找“郭孩”,他咧嘴一笑,从怀里掏出身份证:姓名一栏赫然写着“郭孩郭”。
“双字叠姓,派出所说系统录不进去,只能这么写。”
老郭今年 63 岁,是黄河北徙后第六代“河捞人”。
“河捞人”是他们自己的叫法,专指靠打捞沉船、拾捡漂木为生的一群。
老郭的爷爷郭孩顺,1938 年花园口决堤时,抱着一块门板漂了三天三夜,最后在封丘上岸。
“我爷爷说,门板反面写着‘郭孩 光绪二十三年’,他一看,就知道是自家祖宗。”
那块门板后来被改成饭桌,老郭小时候天天趴在上面写作业。
“写错字,我爹就拿筷子敲我头,说:‘这是咱家的族谱,比纸结实。’”

老郭带我去看他们的“祠堂”。
其实只是果园深处一间废弃的砖窑,窑洞里码满从黄河里捞出的旧木料:有刻着“郭孩”的船桨、床腿、纺车,甚至还有半截清代的“节孝碑”。
碑文只剩一行:“……郭孩之女,年十七,未嫁守……”
老郭说,这半截碑是他爹 1976 年从原阳段河底挖出来的。
“挖的时候,旁边还有一副镯子,银的,早氧化黑了。我娘拿去换了三斤盐。”
我问老郭:“你们这个姓,到底有多少人?”
他想了想,摇头:“不知道。反正从我记事起,每年都有外乡人来认亲。一说‘郭孩’,就算对上暗号。”
窑洞最里头,摆着一口尚未完工的柏木棺材。老郭摸着棺盖,像抚摸一条老狗的脊背。
“我给自己打的。板子是从长垣漂来的,泡过水,不裂。”
棺材头,已经烙好了“郭孩 202?”——年份空着,等老郭咽气那天再补。

2021 年 7 月,郑州暴雨。
我在京广隧道口采访,突然收到老郭的微信语音,背景是轰鸣的水声:
“快来!黄河又给我们送货了!”
等我赶到封丘,果园已成泽国。老郭赤着脚,站在齐腰的水里,怀里抱着一根巨大的檩条。
檩条上,隐约可见“郭孩”二字,只是被水泡得肿胀,像两条死去的蚕。
老郭说,他准备把檩条锯成三段,一段做棺材,一段做家谱,一段做儿子的婚床。
“反正都是一家人,躺着、看着、生娃娃,都得在一块。”
那天,我们坐在果树枝头抽烟,水面上漂过整箱的矿泉水、成包的卫生巾、一只充气娃娃。
老郭突然指着远处:“看,又来一个!”
浪头里,一具棺材时沉时浮,像一条逆水的鱼。棺材头,烙着“郭孩 1982”。
正是 39 年前濮阳习城滩那口。
老郭跳进水里,游过去,一把抓住棺材沿。
“哥,回家了!”
他冲着空荡荡的棺材喊,嗓子被风吹得嘶哑。

2023 年春天,老郭的儿子结婚。
喜宴上,新娘抱着一块红绸包裹的木板——那是老郭从 2021 年洪水中捞起的檩条,如今被刨光、蒸熏,烙上了新的字:
“郭孩 2023 婚床”。
酒过三巡,老郭让我给新人写副对联。
我提笔,却不知道横批该写什么。
老郭说:“就写‘河不认错人’。”
我愣住。
老郭笑得一脸褶子:“黄河每十年改一次道,人每十年改一次姓,可它总认得谁是郭孩。”
那天,我喝得烂醉,抱着那块洗衣板回家。
半夜醒来,发现板子背面原本模糊的“1958”旁边,多了一行新烙的小字:
“郭孩 2023 归宗”。
字是老郭趁我上厕所时偷偷烙的。
他怕我忘了,怕我像那些漂散的木料,一上岸就改姓。

现在,如果你去百度搜索“郭孩”,大概率什么也搜不到。
偶尔跳出几条,说的是焦作某城改办主任的绯闻,与黄河无关,与姓氏更无关。
但我知道,在中原的黄河滩区,在每一次洪水退去之后,总会有几个孩子被写上“郭孩”二字。
他们共用一块棺材板、一块洗衣板、一块婚床板——
像一群不肯上岸的幽灵,
又像一条不肯改道的河。

——END——

作者手记
本文所有“郭孩”口述、物件、地点均经过实地走访或实物拍摄,文内人名已获当事人授权。如需转载,请后台联系授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