题目:从甲骨残片到量子比特:一位周易起名师的隐秘田野笔记
被时间遗忘的龟甲023 年 7 月 14 日凌晨 3 点 17 分,安阳殷墟洹河北岸,我蹲在考古方坑里,用一支 0.3mm 的樱花勾线笔,把一片刚刚出土的龟腹甲裂片上的刻符描进速写本。那是一枚残缺的“子”字,旁边尚能辨认出半个“巽”卦符号——风地观,下坤上巽。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:三千年前,殷人或许就已经在用最朴素的办法,为新生儿“起名字”。
名字的暗能量
回到郑州的出租屋,我把龟甲拓片钉在墙上,旁边贴着我过去一年为 47 个孩子起的名字:
许渌沄——取自“风行水上,涣而为文”,补其先天水弱;
李樵昕——雷火丰卦,取“木向明而生”,化解其出生当日“金重木折”之虞;
陈堇戎——地雷复卦,以“堇”收坤土之静,以“戎”应震雷之动,平衡其八字纯阴。
每个名字后面,都附有一串极小的数字——那是我用 Python 把 64 卦 384 爻写成 0/1 矩阵后,再转成 Unicode 私用区字符,嵌进名字里的“量子签名”。只要孩子父母用特定频率的手电光照射户口本,就能看到一行若隐若现的淡绿条码: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克制的“防伪”方式。
一次失败的“改名”024 年春节前,一位深圳母亲找到我,要求把 6 岁儿子的名字从“王煜辰”改成“王奕辰”。理由是幼儿园老师点名时,小朋友总把“煜”读成“huáng”。我排了八字,发现原局火土焦躁,而“奕”属木,恐激起木火通明、亢龙有悔。我劝她不改,只建议在户口本“曾用名”栏加一行小字:“小名阿辰”。她沉默良久,说:“可我怕他输在起跑线上。”
那天我意识到,周易起名最大的敌人并不是八字的刑冲克害,而是“起跑线”三个字。
黄河风陵渡的测字摊
为了寻找一种更缓慢的命名方式,今年清明我独自去了风陵渡。老渡口的铁索桥只剩下一半,江心沙洲上却摆着一张 90 年代的折叠桌,桌布是褪色的“恭喜发财”,桌后坐着一位戴矿工头灯的老人。
“测字还是起名?”
“想请您给孩子起个小名,不求大名上户口。”
老人把一支毛笔扔给我:“写一个字,随便写。”
我写了个“留”。
老人把字倒过来看,又正过来看,忽然把毛笔横在纸上,像一柄剑:“留,上卯下田,田为坤土,卯为震木,木克土,土又生金,金泄木,循环无端。小名就叫‘田田’吧,把克化成养。”
那天黄河水很黄,像一条古老的爻辞。我第一次感到,周易起名最动人的部分,或许并不是“补五行”,而是“化克为生”。
写在最后
回到郑州,我把矿工头灯挂在龟甲拓片旁边。灯泡上有一道裂纹,透出幽蓝的钨丝光,像未济卦最后一爻的“有孚于饮酒”。我开始在公众号后台设置一个预约入口,只接受“不急”的父母:孩子出生 100 天后再来,我们一起等一个节气,等一次黄河涨水,等一片龟甲自己浮上案头。
名字从来不是起跑线,而是归途的暗号。
如果你愿意,我们可以一起慢下来,让风把“巽”吹回三千年前,再吹进下一个孩子的啼哭里。